无标题文档
欢迎访问本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建设动态
第一届BIM技术高峰论坛高端对话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BIM技术的融合与应用

【信息来源:扬州市工程造价信息网】【信息时间:2019/11/4   阅读次数:【我要打印】【关闭】

主持人:今天高端对话的环节,为什么找了设计、施工和项目管理的企业一起来讨论?就是希望从不同的角度谈一谈在BIM的落地应用中还有哪些问题。第一届BIM技术高峰论坛的演讲和报告,谈的都是实践。但是存在哪些痛点并没有时间展开讨论。今天邀请大家在这里共同讨论这个话题。

围绕着今天的主题,第一个问题,我想问一下如何推进BIM技术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各位在自己的工作中有什么体会?

沈旭涛:中建西南设计研究院BIM中心从2010年开始介入BIM的设计工作,最开始没有做全过程设计,只是一个局部的工作,从图纸建模做起,后来我们发现了模型与图纸不一致、信息的传递不够流畅等问题,开始接触正向的三维设计。从开始的二维设计转换成三维设计的流程,能够把我们的所有想法和信息贯彻到模型里面去。通过三维设计的手段能够辅助建筑设计创作,通过一些数字化、参数化的手段,通过各种专项的分析,能够在设计的过程中给我们提供更多的帮助。BIM全过程设计的链条非常长,我们也希望能够在这一过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能够把全过程链条打通,把信息向施工、管理、运维阶段进行传递。

谢洁敏:云享数字建筑设计院从2015年开始做全正向BIM设计,正向设计面积合计达到了600多万平方米,不管签的合同要求是二维还是三维,我们始终坚持全部完成三维正向设计交付。从最早的前端的方案,到施工图、施工、运维,做到数据打通。我们用一个词叫“一模到底”,其实一模是到不了底的,应当叫做一体化模型全过程。在算量阶段,除了正向建模一体以外,可以用我们现在设计的正向模型一建出量。因为我们总公司是施工企业,所以我们可以在限期增加的情况下把算量模型向下传递到施工,然后到智慧运维,做可视化运维。因此,BIM技术从实践角度来说,它是可以在整个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实现互联互通应用的。

段先军:北京大兴新机场大家都知道,它的曲线很复杂,不仅仅是体现在所有的天花吊顶、板边系统,它的复杂从结构到装饰、机电系统,是非常复杂的一个工程,没有数字建模技术的支撑真的是不可能在3年9个月内就完成的。在新机场的施工过程中,应用BIM技术方面有两个维度:一是把它作为一个工具来使用,二是作为项目管理的数字集成平台。在作为工具使用上,我们体会最深的就是如何作为施工方利用设计院提供的数字模型来施工。设计模型要解决的主要矛盾点,是设计阶段协同设计和各专业分析等方面。我们施工单位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做出来,那么就涉及到施工图纸的分块划分、各专业协同以及复杂点的深化等。设计模型包括所有面层属性,进入施工阶段,需要结合功能需求、节点构造等进行深化。包括机电系统的综合排布以及使用过程中、施工完成后增加的一些需求,增加了一些管线点位、走向,都是基于BIM技术,进行三维下料、施工,节约了很多时间。作为管理平台,我们结合了BIM,把我们日常的施工过程融合到模型中,包括安全、质量,工程款申报等。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安全管理,我们通过模型手段来实现,所有参与施工的人员都可以去管安全,通过这个平台来把人人管安全落到实处。此外我们在平台上进行了协同、管理,提高精细化管理指标,加快了我们的施工进度。

于海彬:我们公司一直在做全过程工程咨询。有人问我们项目管理公司用得着学BIM或者是用得着用BIM吗?其实不是这样的。因为很多情况下业主不清楚BIM会有什么价值,我们作为全过程咨询单位要对项目BIM技术进行全方位的策划。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要做哪些事情?这些事情可以给业主带来什么样的价值?这对于第三方的项目管理企业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我们全过程工程咨询单位的管理模式,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是以项目策划为龙头,第二个是以BIM技术为基础,第三个是以进度控制为主线,第四个是以信息化管理为平台。这四个点我们在推进过程当中,是不同方向的抓手,个人觉得真正能够推行BIM主要是靠两个抓手:一是国家政策和政府的推动,二是业主和管理公司的配合,只有在这两个方面大力去推进BIM实施,才能够体现出BIM应有的价值。

■ BIM技术 未来已来

主持人:现在BIM技术的应用势如破竹,这是一个发展趋势,一定要去探索。虽然探索可能存在很多问题,要花很多精力,但是不探索就会落后。最后一个问题请各位专家谈一下对BIM落地应用的建议。

沈旭涛:BIM推进了这么多年,我个人的理解第一个是政策层面的支持还不太够,现在各地有一些省市政府都发布了自己的标准,但是这些标准有一些割裂的地方,落地性不是特别强,对BIM的落地指导性还有一些欠缺。特别是审查和管理环节,现在BIM做出来的全是三维设计,但是三维图纸并不能用于图审也不能用于政策性的标准,报审、报建都用不了,还需要回到比较落后传统的二维设计的方式去处理流程,其实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来做这个事情,如果政策层面有这方面的调整会更好一些。

其次是全过程的链条上面,很多交付的标准并不是非常统一。虽然说现在有各种交付的标准,但是实际上在设计阶段聚焦的内容和在施工阶段以及运维阶段聚焦的内容不一样。如果有一套完整的相应的标准,传递信息、链条,就可以把整个链条连接起来。

谢洁敏:比如雄安新区的建设,阿里巴巴和中规院联合中标。大家都说看到了阿里巴巴,没有看到中规院。其实业务在中规院,数据在阿里巴巴,所以BIM落地真正还是走业务链的。现在雄安新区要求交付的是模型,但是也没有统一标准,这次阿里巴巴和中规院的合作之后可能会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一个平台一套标准是目标,可能会为将来出台统一的适用性规范积累一个样本。

段先军:我们国家的建筑行业之所以做得这么好,是得益于我们近几年推行的数字建造和下一轮的智慧建造。但是无论是从管理层面还是从技术层面,还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第一个是资金来源,做新型的工具肯定是需要投入的,前期是企业自身需要提升技术来提高市场的竞争力。但是无论从平台的建立还是从人员,比如模型师、BIM工程师等都需要花很多成本,主管部门能不能在制订工程造价规范或者清单里就列出这一项?

设计单位提出的是图纸的报批模式,我们作为施工单位来说就是深化设计图纸的报批模式。无论是土建、机建还是装修,设计院审核时是在模型里进行核对。但是模型一旦认可之后,最后审批的方式还需要打一套二维的图纸。作为监理单位验收,不可能拿着二维图纸作为现场验收,但是它需要一个流程,说明这个图纸是经过批准的。国家是不是能制定一个数字模型图纸签认制度,完善审批程序?

三是从技术层面上来说,各个专业用的软件不一样,因为软件优势不一样。各个专业根据自身的需要建立模型,当想把它综合在一起的时候,数据丢失严重。我们国内的软件公司能不能做一些这方面的研究和突破?

于海彬:我认为信息化的手段不能和BIM相分离。我们希望成立一个平台,在项目结束之后,所有的数据全部都在可控的范围内,从可视化的角度把这些数据整合起来,然后通过大数据分析做项目深层次的管控,这样可以少走很多的弯路。

此外希望能够尽快推进BIM的相关认证。我们在招标过程和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并没有一个界定的范围来考察应用单位的BIM的总体应用实力。去年国家新增了十大职业,其中就有建筑信息模型员,就是建模员。希望国家大力推进BIM的资格认证,使BIM从业者更加职业化。

■ 破局BIM技术落地应用难

主持人:BIM的落地应用还在探索当中,大家在BIM实践中遇到了哪些难点,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沈旭涛:大家都知道外部环境对BIM设计并不是太友好, BIM设计增加了人力的投入,虽然说大幅提高了设计的精度和设计的质量,但是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也有所增加。这方面我们怎么去平衡它?从我们的角度来说是建立自己的设计流程和设计标准,简化我们的程序把效率提升起来,同时更多的是通过产品二次开发、研究相应的小程序来提升我们整体的效率。只有当设计效率提升到和二维设计持平甚至是超过二维设计时,我们才能够打破人力和时间成本的瓶颈,才能够真正完善和推进三维设计。

谢洁敏:一是技术融合的问题,这其实和技术应用路径有关系。我们提供的前端数据是正向数据,我们用了两年时间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和算量软件的底层模型打通,也就是现在的正向设计出图的建模标准和现在算量的打通。二是我们传递的时候数据怎么传递下去。从施工到运维,我希望有一个解决方案。施工阶段的软件,全在施工阶段。因为运维的内容不一样,大家自己开发,所以导致没有一个跨平台的软件把数据打通和应用。

段先军:第一个难点是BIM工程师和普通工程师业务脱节问题。BIM工程师只负责建立模型但不具备专业知识和经验,普通工程师具有专业知识但不会操作BIM软件,两者业务沟通不足。第二个是工作流程设置问题。为做一个BIM而设计一个流程,这个流程是基于数字化的流程,这个流程和传统的工作流程,无论是项目管理还是企业管理是一致的,给基层的工作人员增加了很多的任务量。第三个就是思维固定的方式问题,就是我的思维就习惯了原来的做法,但是突然有了一个新的思维方式,我受拘束了,在BIM的大潮过程中一般的企业和中小企业配备中受到一些限制。我们的解决方案包括:在工程师的培训上,让做业务的工程师能够掌握BIM,结合专业知识来解决问题,扩大BIM的使用基础。此外要真正把BIM当作一个工具,增加一些数字化的功能来减轻工作量。一些复杂工程,几十个应用专项,我们每一个施工过程中都可以应用BIM,各个点应用BIM模型,只要这些应用端有需求,就会很自然地应用BIM集成平台。通过项目的设计成立一个平台,把这些应用点结合到一个平台上,这样就会达到1+1>2的效果。

于海彬:我们作为全过程工程咨询公司,要把BIM作为全生命周期来推进。全生命周期中间有断层,就推不动了,这就丧失掉了BIM应该有的价值。我们公司一直在推一模多用,在设计阶段,我们就要考虑到施工阶段的延续性,在施工当中可能就要考虑到与物业或运维单位的沟通,在此需要业主尽早把物业或运维单位确定,我们这边能不能把物业平台的设计需求连接进来。这是第一个难点,就是延续性的问题。

第二个难点我认为是人员和管理两层皮的难点。我们在做策划或者在做模式融合的过程中都会存在深度不同、阶段不同、费用不同的问题。现在大家都在提BIM费用问题,其实我们做全过程工程咨询的过程中也会碰到这样的问题。例如我们在设计招标的时候会讨论一个问题,给设计多少钱?这个费用该怎么样取,我们还要把实施规划应用点衍生成招标技术要求写进招标文件当中。我们会把招标文件或者BIM技术要求细化,这个对我们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不仅要考虑各个应用点的实施,还要考虑以后可能碰到什么样的问题,这就是我们当时碰到的难点。

第三个难点是标准的问题。每个阶段、每个企业都是不一样的。无论是从北上广深和现在颁布的一些地方性的标准或者是国家的标准层面上来看,这个标准的实际的可操作性并不是那么强,我觉得标准细化的工作还是要进一步完善。真正能够把BIM推下去的抓手一方面是业主,另一方面是拥有比较成熟的智慧建造体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形成一系列的标准或者是规范。

小结
 

BIM技术作为现代建设行业发展的全新技术,是实现工程建设行业从粗放式建设向精益化建设转变的有效工具。随着一系列BIM政策的出台,积极推进BIM技术在工程项目全生命期的应用已成为发展趋势。在国家 “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智慧建造、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等专题的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都设立了专门的BIM研究项目,目前启动的“十四五”项目规划方案中也将BIM、大数据、人工智能AI、建筑机器人等技术研究列入项目研究内容。

当前BIM技术应用探索已经进入“深水区”,成为提升项目精细化管理的核心竞争力。然而BIM技术的发展还非常不平衡,面临着设计方、施工方、业主方难以深度应用以及从大型项目向中小型项目普及推广难等一系列困局。如何将BIM技术融入生产?如何把BIM技术与项目工程实践更加紧密的结合?如何以BIM技术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和转型?成为业界关注的新命题。

无标题文档

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056号

ICP备案号:苏ICP备15009671号-1
版权所有:扬州市工程造价信息网 Copyright 2010.All Right Reserved
技术支持:国泰新点软件有限公司
总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