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欢迎访问本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价格信息 >> 建材展台
水泥企业如何应对环境成本上升?

【信息来源:扬州市工程造价信息网】【信息时间:2015/11/18   阅读次数:【我要打印】【关闭】

       ■32家水泥上市公司2013年产生1954亿元外部成本,若全部内化将抵消其43%的总收益 
  ■82%的大气污染外部成本产生于水泥企业直接排放,与公司运营密切相关 
  ■85%的大气污染外部成本来自于PM2.5和汞排放,共产生了1158亿元外部成本 
  ■若将大气污染成本内化为熟料的价格,熟料的价格将上涨72%,为490元/吨 
  ■企业环境数据的整体披露率仅为14%,企业信息公开需加强 
  生产了中国近一半水泥的32家上市水泥公司,外部成本高达1954亿元,可能抵消其4成收益。这样的数据令人触目惊心。 
  环境保护部环境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政策部主任沈晓悦认为,从环境角度讲,水泥行业是中国工业行业中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 
  作为《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的6大重点治理行业之一,水泥行业一直是中国大气污染控制的重点。 
  从排放限值变化来看,水泥工业排放标准每次修订均大幅提高了排放控制要求,近30年间颗粒物排放限值累计严格了10到20倍,近20年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氟化物排放限值严格了两至三倍。“十三五”期间,水泥行业预计需要至少2800亿元规模的环保投资。 
  这个研究团队选择了对大气污染贡献较大的水泥行业作为研究的试点行业,做量化分析和货币化估量。报告认为,这种估算方法有助于统一比较不同类型污染物的影响和不同企业产生的环境影响。 
  外部环境成本为何被忽视? 
  商业、经济等常规指标不能反映环境影响,需要外部成本货币化估算 
  目前,我国的定价机制不能充分体现污染项目的负外部性和绿色项目的正外部性。 
  水泥生产过程中,对环境影响多种多样,包括大气污染、温室气体排放、耗水和水污染。解洪兴介绍说,目前对商业活动进行评估的常用指标中,国内生产总值、投资业绩或传统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等测量和估算经济表现的常规方法,往往不能体现全面的环境影响。从而导致企业对其真实成本和收益认识不足,因而在决策过程中不能充分考虑到水泥生产的正负两方面影响。 
  企业经济生产活动带来的外部成本代表着不断增加的风险,会对企业盈利能力产生威胁,这是金融部决策的重要考量因素。为了了解这些风险的潜在规模,外部成本货币化估算必不可少。这一方法将大气污染排放量(吨)或用水量(立方米)等物理指标转化为货币值,表示对环境和社会造成的损失。换言之,这些数值代表的是,企业承担其造成的环境影响时必须内化的价值。 
  研究发现,82%的大气污染外部成本产生于水泥企业直接排放,这些风险与公司运营密切相关,水泥上市公司在减少影响方面也有着更大的掌控权,可以对相关技术和工艺进行适当调整。在加强末端治理的同时,企业应该选用先进的技术,如能效提高技术,使用清洁和可再生能源燃料、使用替代原料等,降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排放。 
  此外,在直接运营影响中,熟料窑中燃料燃烧产生的排放占据主导地位,其导致了85%的熟料生产外部成本,约为1364.5亿元。其余15%的外部成本则与电力消耗相关的排放有关。颗粒物是最主要的直接大气污染物,其中PM2.5贡献了所有公司41%的大气污染外部成本(约合667.5亿元)。汞是第二大最具影响力的大气污染物,其贡献了所有公司490.5亿元的外部成本。 
  如何应对环境成本上升? 
  管理环境风险的能力将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 
  这份报告为分析中国水泥企业面临的环境风险制定了一个框架。其中对内化风险的可能性和严重性进行了定性评估,同时将大气污染关绩效指标作为构建这一评估框架的主要要素。 
  同样,环境相关风险也影响着企业策略,企业需要调整其经营模式。民意的压力和政府向公众所做的PM2.5减排承诺,将成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推动力。 
  这些政策导致一些国有上市水泥企业成本剧增,MscI研究结果表明,这些企业以往支付的环境罚款高出其私营部门同行3倍。中国上市企业成本上升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满足碳排放标准所面临的压力,为了达到碳排放标准,企业不得不投入各种减排技术,并遵守减排规定,否则将面临处罚。 
  随着时间的推移,管理环境风险的能力将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外部成本的货币化估算能帮助企业将有限的资源优先分配到对业务发展产生最大影响的环节。由于信息披露和对外部成本的管理,这些企业也将获得低成本资金,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对于产能过剩的水泥行业,报告建议其调整经营模式,以应对持续上升的环境成本。同时建议投资机构将大气污染视为水泥企业面临的最重大风险,将政府要求企业内化风险的可能性纳入投资考虑。 
  “中国当前在企业的环境治理、环境成本方面,非常欠缺量化相关的理论性、基础性研究。”沈晓悦说,“这个研究成果应该让更高层的人士看到,让他们感受到企业的真实成本,感受到来自于社会的监督和公众的压力。”

无标题文档

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056号

ICP备案号:苏ICP备15009671号-1
版权所有:扬州市工程造价信息网 Copyright 2010.All Right Reserved
技术支持:国泰新点软件有限公司
总访问量: